他身高只有1米5。
最近幾年的日本富豪榜,他不在首位,就名列第二。
他是馬云的貴人,被稱為“互聯網大帝”。他還創(chuàng)造了3周完成高中教育、不到兩年念完圣名學院課程的記錄。但同時,他作為伯克利的畢業(yè)生畢業(yè)多年并沒有畢業(yè)證,原因是他為了回日本等不到畢業(yè)典禮的舉行。
他的祖先來自中國福建莆田,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劉宋時一支孫氏始祖孫凝移居高麗王朝大邱。至其祖父孫鐘慶,由朝鮮半島移居日本九州。
他是韓裔日本人。他叫孫正義。
他1957年出生于日本,國際知名投資人。軟件銀行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1973年,他16歲時,越級進入加州伯克利大學就讀,主修經濟。
1975年,18歲在校園內販賣從日本引進一種電子游戲獲利100萬。
1976年,19歲在學校期間利用名震一時的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資源,靠賣袖珍發(fā)聲翻譯器的專利給夏普公司,賺得他的第二個100萬美元。
21歲畢業(yè)后,因為思念母親,再次橫渡太平洋回到家鄉(xiāng),并改回自己的漢籍姓氏。
1981年他創(chuàng)建軟銀集團,短短33年成了一個信息技術帝國。美國《商業(yè)周刊》雜志把他稱為電子時代大帝(Cyber Mogul)。2014年9月16日,隨著阿里巴巴登陸美股市場,他的財富凈值漲至166億美元,躋身日本首富。
十四年前,孫正義的軟銀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身上投下了2000萬美元的賭注。如今,軟銀所持的阿里巴巴約34.4%股份據估算也因此暴漲到了大約580億美元。(備注:折合3000多億人民幣。這筆投資由孫正義主導,投資的主體是軟銀集團;孫正義當前持有軟銀約19.3%的股份)
以下是孫正義2015年4月30日,在清華深圳研究生院財富管理中心所作的演講——《迷茫之時考慮遙遠的未來》,有刪減。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是來自軟銀的孫正義,請大家多多指教。
“向世界挑戰(zhàn)”,這是我對我們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諸位都就職于在世界市場活躍的企業(yè),也都是很有抱負的人。
要么數碼化,要么滅亡
現在的狀況是:數字化之于許多人,并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走投無路被逼進行的。
特別是最近,日本的家電產業(yè)在持續(xù)和赤字苦戰(zhàn)。我認為,其原因就是數碼化的動作太慢了。僅僅組裝零件,就僅僅只是電子化。日本制造的硬件非常輕薄,故障率低,這是日本的傳家手藝,這也面臨數碼化不足的問題。
要讓軟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云技術和大數據,也就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數碼化。
雖有挑戰(zhàn),但定能打開未來之門。沒有任何挑戰(zhàn)就能面對未來,要么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要么純屬運氣,恐怕也不能長久。但是主動持續(xù)挑戰(zhàn),是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的,我認為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
迷茫之時考慮遙遠的未來
差不多在 3 年多以前,我提出了軟銀的“30年愿景”。第一次提出“30 年愿景”的時候,是創(chuàng)業(yè)之時,我第一次舉行公司早會,除我之外公司員工只有 2 人,在早會上我差不多說了半個小時的未來愿景,兩個員工都睜著眼睛聽,覺得自己身在一個奇怪的公司,兩星期過去后 2 個人就辭職了。
用長長的演講述說公司愿景,會給員工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我把愿景封印在心里了。創(chuàng)業(yè)經過了 30 年,我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擺在員工面前,把至今以來的 30 年愿景述說出來。
一開始,我迷茫于“30 年之后會怎樣”這個問題,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 300 年后的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技術的進化,大約花費了一年聚集國內外的才智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大致說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單片機是晶體管做成的,晶體管靠近和分開,形成了電流,腦細胞也是神經細胞靠近分開、進行記憶與思考,也就是 2 進制,用微弱的電流記憶和思考。晶體管也是二進制,腦細胞和電腦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論。由此推斷,在大約 20 年前,人類的腦細胞數量是 30 億個,按照二進制就有 300 億個組合。300 億個,單片機里的晶體管數量何時能超越這個數,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答案是 2018 年。
按照摩爾定律,機能一定會不斷進化。而人類的細胞從 4000 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
從現在起 2000 年后腦細胞的數量也不會變,而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 2018 年會超過人腦,我們再想想 30 年后會怎樣,2018 年之后的 30 年后、更進一步,想想 300 年后。300 年后,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遠遠超過腦細胞的數量,至今為止人類是地球上用腦細胞工作的生命體中數量最多的,而擁有超越人類機能之力的,是單片機。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