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夲道中文无码av免费看|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欧美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亚洲日韩色欧另类欧欧美

  1. <li id="iw7nw"><th id="iw7nw"><pre id="iw7nw"></pre></th></li>
    <bdo id="iw7nw"></bdo>
  2. 首頁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梅貽琦聽的四段昆曲

    文章來源:騰訊文化
    字體:
    發(fā)布時間:2016-08-12 11:08:44

    [摘要]梅先生日記里這幾位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拍曲人,也都是知識分子;蚵暶恢、身后寂寞,或后來成為著名社會人士,但當年他們安貧樂道、自得其樂的文化生活,勾勒出的卻是知識分子的精神畫卷。

    張中和還是張宗和?

    去年11月12日,《北京晚報》“人文”副刊登載了拙作《忽驚此日仍為客——梅貽琦日記中大后方的文人雅集》,其中“拍戲聽曲,苦中作樂”一節(jié),有這樣一段話:“1942年10月10日是國慶紀念日,身在昆明的梅貽琦稍得喘息之機,‘晚于廣播中聽昆曲數(shù)段,為云飛君之《刺虎》,羅莘田之《彈詞》,崔之蘭之《游園》,張中和之《掃花》!边@里接連出現(xiàn)了四位拍曲人。云飛君不知何許人也,但可想見為一有才識之名票;崔之蘭則為老清華為數(shù)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張中和,我原以為是“張充和”之誤。因著名教育家張吉友的十個孩子里,所有男孩子的名字都有寶蓋頭,要支撐家業(yè);女孩子都有兩條腿,意思是要走出去嫁人。所以“張中和”也不可能是昆曲名票、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張充和的兄弟。后偶見報上回憶張充和的文章有“沈從文之子沈龍朱(張充和的外甥——筆者按)接到90多歲舅舅張中和的電話:四姨走了。張中和不是親舅舅,但是兩家關系很好!弊謽,才恍然大悟。

    梅貽琦聽的四段昆曲

    崔之蘭與丈夫張景鉞

    不意數(shù)日后,忽接到報社編輯轉來住在西城區(qū)白紙坊的九十一歲張中和先生的親筆信。信不長,照錄如下:“侯宇燕先生,你好!2015年11月12日《北京晚報》‘人文’欄載有大作《忽驚此日仍為客》,其中有‘張中和之《掃花》’,應為‘張宗和’。宗和是充和的大弟,小充和一歲。清華歷史系畢業(yè),精昆曲,擅吹笛。本人張中和,是充和嫡堂弟,小充和11歲。本人系清華土木系1949年畢業(yè)。我父親和張吉友(張充和、宗和之父——筆者注)是同父異母親兄弟,吉友由五房抱給大房,所以不是沈龍朱的親舅,但也算是親舅。一笑。敬禮。張中和上!

    接到信后,我立刻查閱了《梅貽琦日記》。白紙黑字,確為“張中和”無疑。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推想,這既非是出版社編輯的錯,甚至也不是梅校長的錯。梅校長是天津人,對平、卷舌音,應分得很清。唯一的原因,大約由于抗戰(zhàn)時期,梅校長身在昆明,他收聽的電臺,不是重慶的,就是昆明本地的,而電臺報幕員,則十有八九是南方本地人,對中、宗二字極易混淆。咬字稍不清,就會造成誤會,令梅先生將“張宗和”聽成了“張中和”!

    于是,我馬上轉告《梅貽琦日記》的編輯,請他在重版時修正這個“美麗的誤會”,又復信張中和先生報告此事處理經(jīng)過?吹贸隼舷壬軡M意,主動與我通話約十分鐘。我粗略了解到,張中和先生曾任北京市政工程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為北京給排水工程、地下鐵修建都作出過貢獻。他本應于1946年畢業(yè)于清華土木系,因戰(zhàn)亂耽擱了三年,一畢業(yè)就趕上了新中國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建設。但因有“歷史問題”,被“控制使用”,一生未盡才。

    神秘的電話

    仿佛冥冥中總有一條線,繼續(xù)連著我和梅先生聽曲這件事。去年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原來汪曾祺早在1996年發(fā)表的《晚翠園曲會》一文中就寫過張宗和了,而且不僅是張宗和,還有他的姐姐張充和,甚至梅校長從電臺里聽到的《游園》演唱者、聯(lián)大女教授崔之蘭,也都出現(xiàn)在汪先生筆下。

    崔之蘭,梅貽琦先生記憶中的第三個拍曲人,是晚翠園曲社做“同期”(唱昆愛好者約期集會唱曲,叫做同期)的必到之客:“崔之蘭先生是聯(lián)大為數(shù)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多年來研究蝌蚪的尾巴,運動中因此被斗,資料標本均被毀盡。崔先生幾乎每次都唱《西樓記》。”

    忽想起16年前,我編輯《永遠的清華園——清華子弟眼中的父輩》時,曾接到一位張姓男子的電話。他說,錢端升先生之子錢仲興將征集回憶老清華父輩文章,他是該寫寫了。但不是寫父親,而是寫母親——崔之蘭。我未來得及問,崔教授是哪個領域的專家?后來就沒了下文。這個神秘的電話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多年后讀了《梅貽琦日記》,才知崔之蘭先生還雅擅拍曲;直至讀了《晚翠園曲會》,又進一步得知崔之蘭還是生物系教授!看來,人生里總會埋伏著一些饒有深意的包袱,不用著急,到時候就會一一打開,給你帶來驚喜和思索。

    云飛君的真實身份

    而梅先生不知曉,日記整理者也不知清楚其真實名姓的,是在電臺第一個出來演唱《刺虎》的“云飛君”,我一度認為,在汪曾祺先生筆下,云南大學西北角栽種了很多枇杷樹的美麗的“晚翠園”——這個昆明拍曲人必到的小圈子里,也能找到蛛絲馬跡!

    汪先生這樣寫:“許寶騄先生是數(shù)論專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俞平伯先生的夫人許寶馴就是許先生的姐姐。許先生聽過我唱的一支曲子,跟我們的系主任羅常培(莘田)(著名語言學家,即梅校長從電臺聽到的第二個節(jié)目《彈詞》的演唱者——筆者注)說,他想教我一出‘刺虎’。我按時候去了,沒有說多少話,就拍起曲子來:

    ‘銀臺上晃晃的鳳燭墩,金猊內裊裊的香煙噴……’

    許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

    從汪先生文章,似乎可以得出一個并不武斷的結論:昆明知識界的昆曲愛好者,大都是晚翠園“同期”中人。那么這個“云飛君”,是否即數(shù)論專家許寶騄先生呢?

    3月中旬,我忽收到清華大學校史館副館長金富軍博士的一則短信。他告訴我,《抗戰(zhàn)中的昆明廣播電臺與西南聯(lián)大》的作者戴美政先生在看到校史館轉載的拙文后,說:“梅日記中所記‘云飛君’,為昆明平劇(京劇)名票,應屬中央機器廠職工進益會成員,該會多次應邀到昆明廣播電臺播出平劇。筆者《抗戰(zhàn)中的昆明廣播電臺與西南聯(lián)大》中曾提到此君!

    到此為止,這樁有趣的、帶著民國草木清香的小公案,終于徹底水落石出了。唯一遺憾者,只是不知云飛君的真實姓名罷了。

    張宗和的結局

    至于四個人中最后出場的那位唱《掃花》的真身——張中和老先生信中“精昆曲,擅吹笛”的張宗和,汪曾祺不但細筆詳寫其人其曲,更寫到亂世里他遭逢的亂離,以及悲涼的結局:“給大家吹笛子的是張宗和,幾乎所有人唱的時候笛子都由他包了。夫人孫鳳竹也善唱曲,唱得很宛轉。張宗和溫文爾雅,孫鳳竹風致楚楚,有時在晚翠園(他們就住在晚翠園一角)并肩散步,讓人想起‘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驚夢》)。張宗和后調往貴州大學,教中國通史。孫鳳竹死于病。不久,聽說宗和也在貴陽病歿。他們歲數(shù)都不大,宗和只三十左右!

    終于“找到”了張宗和,卻讓人一聲嘆息。ò矗和粝壬颂幱洃洸淮_。張宗和去世于1977年。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為紀念亡妻孫鳳竹,張宗和寫了一本小冊子《秋燈憶語》。)

    對梅先生筆下四位拍曲人的追尋過程,我有一個極深的感受:從民國時代以至新中國成立后十幾年,人們對戲曲是那樣的癡迷。這當與社會文化的大環(huán)境以及家庭成員內部的影響有著密切關系。晚翠園同期上數(shù)論專家許寶騄唱正旦,唱得那樣“擻”,而他的姐姐許寶馴、姐夫俞平伯,在清華大學迎新會上合演的《活捉》,幾十年后也成為著名學者趙儷生《籬槿堂自敘》筆下的回憶。汪曾祺則在高郵讀中學時就唱上青衣了。這里既有雅擅拍曲的父親的影響,也是當時學校的大風氣。黃裳先生上世紀30年代讀南開中學時,常常溜出學校聽京戲,半夜再翻墻頭回校。梅蘭芳先生到南開演出,他埋伏在后臺,等張伯苓校長引梅先生進了禮堂,就突然跑出來請他簽名。

    后來,這種對戲曲的癡迷醞釀成熟,開花結果,到了必須采摘的時候了。許多出身殷實家庭的子弟,因了從小在這種熱愛戲曲的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毅然走上專業(yè)戲曲工作者的道路。如參加總政京劇團的王曉棠,從小就在家里學了很多出京戲、昆曲,后來還把戲曲用在了自編自導的電影配樂里;剛剛去世的程派傳人李世濟,原是上海的嬌小姐、大學生,她一生的琴師、生活伴侶唐在炘,則是貴族學校圣約翰的高才生……

    而梅先生日記里這幾位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拍曲人,也都是知識分子;蚵暶恢、身后寂寞,或后來成為著名社會人士,但當年他們安貧樂道、恬淡沖和、自得其樂的文化生活,勾勒出的卻是一整幅大后方知識分子的精神畫卷。(文/侯宇燕)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首頁推薦
    熱門圖片

    新聞熱點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

    點擊排行